-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美国文理学院的创业型反应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不乏组织的使命、价值观和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调整和变革的现象[1]。特定时期的价值观在某段特殊时期会获得更多的认可[2],组织在发展历程中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不乏组织的使命、价值观和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调整和变革的现象[1]。特定时期的价值观在某段特殊时期会获得更多的认可[2],组织在发展历程中也会定期地反思其目的,这是改组、复兴组织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从理论上讲,尽管成功组织的发展使命会扎根于核心价值观,但它们也必须对不断变化的人口和环境状况做出反应。[3]文理学院是美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被称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活化石”。然而,在诸多因素尤其是市场化理念的影响下,文理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对其坚持博雅教育理念、强调优质教学、小规模办学和选择性招生等特征做出了调整和变革,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生源,维持和巩固在市场上的位置。可以说,美国文理学院通过持续不断的“创业型反应”巩固了其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的地位,同时也使自身更为贴近市场需求。
一、美国文理学院的创业型反应:内涵及外延
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加以说明:一是美国文理学院;二是创业型反应。所谓美国文理学院,在本研究中主要指四年制学院,包括公立文理学院和私立文理学院,但不包括附属于大学内部的文理学院。而关于哪些独立学院属于文理学院,一个被引用得较多的标准是1994年由经济学家布雷内曼提出的,即:授予的学位中至少有40%属于文理学科的大学才能被定义为文理学院。根据这一标准,最终有206所大学上榜[4]。2012年,美国学院和大学联合会利用同一标准对文理学院进行重新梳理,发现这个名单中仅有130所高校可以被称为“真正的文理学院”。[5]因此,本研究对文理学院的探讨也在这个定义的范畴内展开。
“创业型反应”(Entrepreneurial Response)是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在《创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克拉克在研究中指出,欧美国家的大学和学院由于公共经费短缺所造成的生存压力,促使大学和学院通过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展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学术心脏地带、日益多元化的收入渠道和日益强化的创业文化[6]等举措做出创业型反应。诚然,相比那些长期致力于仅仅将科研和教学作为发展定位的大学或学院,积极做出创业型反应的高校往往能够迅速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和丰富的发展机遇。
运用克拉克的“创业型反应”概念来分析美国文理学院的发展和变革,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克拉克提出这一概念时的大背景是,欧美不同国家的五所高校因经费短缺而面临生存压力。基于这种时代背景的分析完全契合了美国文理学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的境遇。同时,将美国文理学院发展历程中的变革和持续创新界定为创业型反应,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美国文理学院主要是基于“冲击—反应”而谋求发展与创新,给文理学院发展带来“冲击”的因素主要包括联邦或州政府在公共经费上的削减、招生数量的下降以及社会对博雅教育的排斥等。显然,文理学院在这些外在压力的挤压下,须不断做出某些“反应”以保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文理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换言之,随着外在需求的变化,不同的文理学院根据自己的需要、条件和认知来做出选择和决定,采用各自的策略来应对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进而从未来发展战略和方向上进行内部组织机制和办学定位的调整,这样的一种“反应”可以被视为具有主动精神、富有创新意识的积极“创业”。
在此语境中,所谓创业,就其内涵而言,其实就是创新思想的实践落实,它以组织的变革和调整、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基础,以开辟创新的事业为载体,以优化内部功能、提升外在服务能力、提高与同行(同业)之间的竞争实力为标志,且往往以急剧变革、跨越式增长、快速发展为基本特征;就其外延而言,既包括新的组织、新的体制机制、从无到有的全新创业,也包括现存组织、现有体制机制基于内外压力或借助各类发展契机而做出的“二次创业”。[7]简而言之,创业型反应是美国文理学院对变革的重要考虑,尤其是对于理解变革发生的方式和组织对变革的应对,这种反应的原则可以分为适应性的(adaptive)、有计划的(planned/managed)、积极主动的(proactive/active)、活跃的(active/static),最后变革的影响或目标包括新的结构、过程、使命、惯例(ritual)和文化的形成。
文章来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xawlxyxb.cn/qikandaodu/2020/0907/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