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区域方言民俗探索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11年11月26日—27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与宝鸡文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关陇方言民俗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宝鸡召开。这是立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建
2011年11月26日—27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与宝鸡文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关陇方言民俗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宝鸡召开。这是立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视域下召开的一次关陇方言民俗学界的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90余人,提交论文80余篇,分别围绕汉语方言学研究的现状与走向、关陇方言的区域特点、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与应用研究、“关中——天水天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关陇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关陇区域文化与文献保护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开幕式上,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张振兴分别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和全国汉语方言学会致辞。随后在邢向东的主持下,朝戈金、张振兴、萧放、乔全生分别就民俗学的机遇和挑战、民俗学与方言学的结盟、地方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汉语方音史研究的现状与走向等问题做了大会主题报告。朝戈金指出,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民俗学原本的那些生活事象已离人们渐行渐远,从而使民俗学面临着挑战,但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却给民俗学带来了很多机遇,中国的民俗学者要警惕的是,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是民俗学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民俗学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张振兴则通过对各地方言俗语中“老碗”和“海碗”语意的辨析,提出方言和民俗研究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建议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者要携手并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着重谈了地方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指出地方文化研究要坚持三个维度:一是超越地方的研究,二是要微观与综合并用,三是要重视地方文化的平行研究;山西大学教授乔全生认为,近年来汉语方言语音的大量调查和研究成果为汉语方音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汉语方音史的研究成为可能。汉语方音史的研究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依据历史文献,按时间顺序来构建一种方音的历史,二是通过比较现代方言,分地域重建方音的历史,他回顾了汉语方音史的研究走向,提出把历史比较法和历史文献考证法相结合研究语音史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在分组讨论会上,学者们分别就关陇民俗、方言、关陇文化与文献做了交流。
一、方言领域的新探索
在方言语音研究方面,陕西师大邢向东提交的《当代关中方言古山臻摄合口字介音演变考察:地域分布的视角》一文,对照《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从地域分布的视角考察当代关中方言古山臻摄合口字介音的演变,指出精组合口一等字声母颚化、介音y化在关中东府的分布呈强势格局,同时古来母合口一等字介音y化的分布区域主要发生在东府、西府的渭河北岸,近八十年来分布区域略有缩小,相反西府存在精组合口三等字介音u化现象,并在其他地方有零散表现,这种语音演变与行政划分有着惊人的重合。总之,东府一等字向三等字靠拢,西府三等字向一等字靠拢,显示了关中方言不同区域之间声母、韵母对音节结构影响的强弱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中西部方言中,声母处于强势地位,往往影响韵母使之变化;在东部方言中,韵母及介音处在强势,影响声母并使之发生变化。宝鸡文理学院郭沈青的《陇右六县方言音韵特点和历史层次》在总结音韵特点基础上,指出陇右六县方言全浊声母读送气属于早期的白读,读不送气属于受权威语言影响形成的晚期文读,拟测疑母开口一等字读[k]盖由[?]演变而来。兰州城市学院张建军的《乐都方言入声韵带i介音现象》指出青海乐都方言曾开一入(德韵)、梗开二入(陌麦韵)今带i介音的特征,通过同山西方言入声韵的比较,认为该特征是山西方言影响的结果,属于外源性层次。宝鸡文理学院年玉萍的《宝鸡方言轻声的语音图谱探析》通过语音图谱分析指出,普通话四声后的轻声在宝鸡方言中音高是有区别的,具体排序为:阳平(24)——高,去声(44)——中,上声(53)——半低,阴平(21)——低。此外,宝鸡文理学院王应龙的《陕西乾县方言音系》、西安石油大学徐朋彪《陕西富平美原方言同音字汇》、陇东学院李映忠《甘肃礼县燕河流域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及语音特点》、延安大学孟万春德《陕西商南蛮子话同音字汇》等均以其调查的扎实细致填补了相应区域方言研究的空白。陇东学院李伯虎则对陇东宁县方言中的儿化音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描述和研究。
文章来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xawlxyxb.cn/qikandaodu/2021/0326/577.html
上一篇: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简介
下一篇: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影视艺术文化研究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