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范式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方言与地域文化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地域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方言与地域文化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地域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用方言形式所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即为"方言文化",包括地方风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笔者认为,随着语保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应当推动方言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探索科学的研究范式。

方言与文化研究的科学范式尚未形成

把语言与文化(思维)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在西方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几十年的历史。1950年出版的罗常培《语言与文化》是我国语言文化研究的先驱之作;1985年,游汝杰、周振鹤在《复旦学报》第3期发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文,提出"文化语言学"的概念,认为应该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结合起来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曾经出现"文化语言学中国潮",然而90年代中期以后却快速消退。其迅速衰微的根本原因是,研究对象过于庞杂,内容、方法不统一,缺乏科学的研究范式。

此后的20多年,正是汉语方言学快速发展的时期。方言学界专注于考察语言本体的各种问题,对于与方言密不可分的地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则关注甚少。以陕西方言研究为例,代表性著作如《神木方言研究》《绥德方言调查研究》及《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丛书》等,对语言系统的描写和考察细致深入,民俗文化的内容在"分类词表"中有所体现,但仍以词语解释为主。与此同时,民俗学界的研究则主要是对民俗事象及其文化意义的描写和追索,较少涉及方言。因此,形成了方言与文化研究相互隔离的局面。

在新语境下打破研究隔离

近年来,随着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方言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了方言调查研究的视野,得到记录、保存和呈现。不仅《中国方言民俗图典》《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全面系统地描写和记录了方言文化,而且语保工程中的濒危方言调查、一般方言调查,都有口头文化的内容。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保护方言文化"是其中的一项工程。新材料的出现和新语境的形成,提出了重新认识方言与文化关系的要求,也提出了建立方言文化研究新范式的要求。

那么,如何打破方言和文化研究的隔离,将方言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方言文化研究又有哪些取向和模式?《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利用语言和多媒体、数据库及网络技术保存和展示方言文化,是语言文化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可以称之为"语言文化资源保护模式"。我们认为,在大力开展语言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还可以将方言文化的研究推向更深的层次,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外在和内在联系,探索"方言文化互解互证模式"和"语言文化现象考源模式"。

在继承与变革中探索新范式

构建新范式,可以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语言学研究中吸收合理成分,但对其实际内涵与外延则需要作出重大改变。在研究"文化语言学"的学者中,除了少数学者外,关注方言文化的并不多,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典籍、汉字、熟语中的文化现象及其含义。在新的范式中,我们将方言与文化看作是互为表里的整体,在大量调查、记录方言文化现象的基础上,观察方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观察方言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和共时差异,用方言与文化互释互证,或通过历时溯源,揭示方言蕴含的文化意义及其来源。

" 语言文化资源保护模式"是语保工程中形成的方言文化研究新范式。《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的调查框架,囊括了方言中物质文化、口头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分为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九个大类,大类下再分次类、小类,共800多个调查条目。该系列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记录、解释方言文化词语的同时,将相关联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民歌也记录下来,以最大限度地体现该民俗(词语)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语言价值。

" 方言与文化互释互证模式" 可以指导研究者通过对民俗文化的考察准确理解方言词义,避免望文生义、俗词俗解。反过来,方言词义也可以帮助准确理解有关词语和现象的文化意义,纠正误解。比如,刘勋宁的《陕西民俗与方言本字》将方言调查和民俗考察相结合,对书面语里不单独使用而意义模糊的字,借助民俗文化意义澄清了其语义。另外,方言和民俗文化的分布地域也可以互相印证。我们可以从方言特征与民俗事象在不同方言区域中的分布,观察到方言文化流播的同向性乃至同步性。

文章来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xawlxyxb.cn/zonghexinwen/2020/0818/401.html



上一篇:浅论表见代理制度
下一篇:说说函谷道上的四处军事防御要地(一)--霸上防御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