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05/20]
访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杨菊香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工作中的杨菊香 受访者供图 “我教书13个年头了,教学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反思和学习的过程。怎样保证课堂效果,如何吸引学生,怎样教会学生融会贯通,这是根本。学生永远是第一位
工作中的杨菊香 受访者供图
“我教书13个年头了,教学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反思和学习的过程。怎样保证课堂效果,如何吸引学生,怎样教会学生融会贯通,这是根本。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谦逊、和蔼、亲切,是记者初见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杨菊香教授时的印象。此前几次相约,要么她在出差,要么在上课,要么在开会,近日,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忙碌异常的化工“铁娘子”。朴素的衣着,轻柔的话语,浓浓的关切,睿智的目光,顿时将一位用心教书育人的师者形象呈现在记者眼前。
珍惜站在课堂上
的每一分钟
2005年,杨菊香从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担任物理化学老师。随后,她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为弥补刚开始授课时经验的不足,她每次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备课,从课前准备到写教案、试讲,经常熬夜到很晚。杨菊香说,那段时光是她最忙碌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很值得,正是用心去备课、上课,不但使她的授课效果提升很快,也让同学们很快喜欢上她这位“较真”的老师。“从2008年到2011年,那段时间学校招生人数较多,而老师数量又相对不足,每个老师的课都很多,尤其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几乎整天在上课,一学年600节课是常态。”
无论身体多么疲惫,但杨菊香的心却总是热乎乎的。“有些时候确实很累,但当你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看到学生们渴望的眼神和喜悦的表情时,就觉得非常有成就感,非常自豪,也就早忘记了疲惫。” 杨菊香说,她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很珍惜站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几份耕耘,几份收获。从教13年,杨菊香在教学方面进步很快,成绩斐然。她所主持的物理化学课程在2009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8年作为学校的spoc课程进行建设。她本人也先后获评“2015年西安市第四届青年科技人才奖”、“西安市五四青年标兵”、“教学标兵”、“优秀教师”、“优秀论文指导教师”、“2016年西安市教科文卫工会最美丽教师”、“2017年市政府首届最美教师”等一系列荣誉。对此,杨菊香一再谦逊地说,“我不是天生聪明的人,所以更要比别人努力些。能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热心帮助我的同事和领导,更离不开学生,是他们让我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地改变、成长、进步。”
“我既是导演也是演员,
主角永远是学生”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要学懂学好这门课程不仅在于学生怎样学,更在于老师怎样教。“以前上课恨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孩子们,但后来发现这实际上是个错误的做法。”杨菊香表示,“每个人集中注意力是有一定时限的,学生认真听讲十五分钟以后,注意力就会分散,这时候如果你再接着去讲,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不能一味从传授的角度去灌输,而要从接收的角度去衡量学生的听课效果。”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杨菊香总是在尝试不同的授课方式,课堂上与学生及时沟通,遇到问题会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课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这样日复一日的探索和努力,让杨菊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由普通教学中的“讲清楚”,到注重“对学生思路的引导”。杨菊香说:“现在讲课过程中,我会适当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思考过后,学生要告诉我通过所学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我就能进一步掌握学生的接收程度。”
“原来是讲推导思路,现在用逆向思维。让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再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又需要哪些知识和理论来支撑。这样的思辨思维方式,无形中教会学生如何把知识融会贯通。”对杨菊香的采访,更像是一次关于思维方式的探讨。
作为化学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杨菊香整日穿梭在各种会议室,同时还兼顾教学和科研。“不管多忙,学生都是第一位的,上课是一名教师最最重要的事情。”杨菊香笑了笑说,平时做不完的行政工作只能加班完成,绝不因为自己忙就耽误给学生上课。至于科研,她只能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去做。这些对她来说已是常态,但她从未后悔选择教师这份职业。
执一根教鞭勤勤恳恳点中外,站三尺讲台兢兢业业论古今。杨菊香说:“既然在讲台上站一分钟,就要珍惜这一分钟。在这个舞台上,我既是导演也是演员,主角永远是学生,而我的工作就是要导好每场戏。”
文章来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xawlxyxb.cn/zonghexinwen/2020/0911/428.html